在食品安全领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孙秀兰的名字,始终与“坚守”和“创新”紧密相连。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食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毒素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粮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一级科学家,她二十余年如一日扎根科研与教学一线,为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培养食品人才书写了动人篇章。
破解粮食安全“卡脖子”难题
粮食安全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2001年,还在攻读博士的孙秀兰发现,我国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滞后。面对这一痛点,她毅然投身攻关,不分昼夜地扎根实验室,历时4年研发出“黄曲霉毒素B1金标免疫层析试纸条”,并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小小的试纸条,弥补了基层食品检测能力的空白,也减少了对国外高端进口设备的依赖,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水质急剧下降,太湖沿岸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陷入困境。孙秀兰率领团队开发出微囊藻毒素检测试剂盒,极大地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和效率,并使得检测成本进一步降低,大大减少了微生物毒素对水源的威胁。此后,孙秀兰更加坚定了在食品安全领域发光发热的信念。
让科技之光照进产业一线
孙秀兰深知,科研成果唯有落地才能创造价值。她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真菌毒素的精准检测与系统防控,建立了高效的生物毒素主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发明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粮食中隐蔽型毒素在线预测工具“MycotoxinDB”,突破了多源大尺度海量数据筛查瓶颈,创制了食品级生物安全消减菌/酶制剂,为粮食减损和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中国方案。与此同时,她牵头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联合成立协同创新实验室、华东检测基地,形成的脱除降解一体化技术、检测产品和装备辐射应用我国粮油龙头企业。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领导下,她带领团队形成了我国首个ISO真菌毒素检测国际标准,提升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相继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培育食品行业“生力军”
“既要顶天立地做科研,也要脚踏实地育人才。”这是孙秀兰常挂在嘴边的话。执教20年来,她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起本硕博贯通的“食品安全”课程体系;主讲的《食品安全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入选首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等微课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编教材8部;她创新“三位一体”的科研实践培养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案例教学,指导学生斩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孙秀兰指导的研究生肖理文毕业后创办了南京微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创食品安全荧光定量检测试纸条的公司之一。创业9年,该公司已成功收获中储粮、中粮、益海嘉里、统一等上百家大型粮油、食品、饲料加工企业及畜牧养殖企业客户,成为快速检测行业的“排头兵”。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柬埔寨、泰国等10个国家成为其重要客户,逐渐走向世界市场。孙秀兰说:“看到学生成为社会栋梁,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江南食品人,敢为天下先。”在孙秀兰看来,守护食品安全没有终点,她和团队要做的就是永远比风险快一步。这位舌尖安全的“守望者”,正以科技之力与育人之心,书写着食品人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