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食物资源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利益与人民健康福祉。从当前来看,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等多重挑战,国际粮食安全和食物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我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和食物资源的可持续供给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负担持续加重,公共卫生压力日益增加。对此,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带来了推动新质食品资源开发,实现食品产业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陈卫建议,拓展食物资源边界,推动全方位资源创新;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食物智能制造体系;加大新质食品资源开发应用政策保障力度,一体推进新质食品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培养,以此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全球竞争力,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陈卫看来,加快新质健康食物资源的开发,构建多元化食物营养保障体系,能够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关键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源多元化,推动食物产业转型升级,将为我国在全球食物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提供有力保障。
陈卫认为,目前食物资源开发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新型食物资源开发不足,多元化营养保障缺乏支撑点。在全球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食物产业亟需加速向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型,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挑战。然而,我国食物资源仍主要来源于耕地,来自森林、海洋、微生物的资源比例偏少,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食物资源的多样化、功能化水平,难以满足现代食物产业的多元化需求与市场发展趋势。
二是科技应用滞后,亟需加快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随着基因组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的迅速发展,食物资源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这些技术在食物产业中尚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特别是在食物原料的精准筛选、功能评价、构效改造和稳定加工等方面,科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迫切需要推动多学科交叉合作,加快新兴技术的跨界应用。
三是法规政策层面,亟需优化管理体系。现有的食品资源开发和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完全适应新型食品资源的特点和需求。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和监管框架,容易导致新型食品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市场风险。此外,食品产业与科研领域之间的政策对接不畅,影响了新型食品资源的产业化进程。
基于此,陈卫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拓展食物资源边界,推动全方位资源创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资源的可持续供给,立足“大食物观”,从森林、海洋、草原、极地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掘更多可食用资源。建议由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牵头,着重针对替代蛋白(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磷虾蛋白)、木本油料、人工合成淀粉、可食用菌等资源构建深度挖掘、营养评价和工业化生产体系;同时,要突破从滩涂、沙漠、极地等极端生态区域中生产、获取生物资源的技术瓶颈,进一步释放环境资源潜力。通过构建全面的食物资源样本和信息库,明确新质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特征、基因型与环境因素互作规律、高效育种和生物改造靶标,推动我国食物资源的多样化和高效利用。
二是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食物智能制造体系。建议加快建设食物资源的规模化、智能化制造体系,助力产业升级与创新。通过微生物组学、大数据建模等技术,深度挖掘微生物这一生物制造的“芯片资源”,特别是充分挖掘来自人体的底盘微生物株,构建更具人体亲和力的食物生物合成体系。结合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突破酶的理性设计、功能稳定性和催化活性瓶颈,并通过定向代谢途径调控、功能增强以及智能化生产等手段,打造高营养、高功能的新型食物原料。同时,利用计算机视觉与智慧化溯源技术,挖掘新质食物资源的安全风险阻控靶点,研发绿色高效的消减方法。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生命科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作用,建议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牵头成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或设置学科交叉建设专项,形成合力推动食物资源开发的突破性进展。
三是加大新质食品资源开发应用政策保障力度。建议加强法规政策体系的完善,由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建立一套适应性强的监管框架,确保新型食物资源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明确其风险管控措施及市场准入条件。尽早出台针对新型食品资源的统一标准,以提高食品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信任度。同时,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型食品资源的研发与应用,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减少新型食品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策不确定性,降低产业化风险。同时,加强与国际食品监管机构的合作,主动参与国际食品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新型食品资源在全球市场中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四是一体推进新智食品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建议在新质食品资源开发项目中,大力推动科技与人才的一体推进、一体培养,强化项目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将科研项目打造成为培养高素质食品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实施专项计划,根据开发项目在食品资源挖掘、食品智能制造等方向的技术攻关需要,针对性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紧密贴合科研实际。实现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