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含金属的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安全材料
报告嘉宾:肖海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hhxiao@iccas.ac.cn
报告时间:2021年6月1日(周二)上午10:00
报告地点:食品学院D925会议室
报告内容:
金属具有广泛的生物和医学用途。金属铂类药物在临床上运用量大面广,占据所有化疗药物总用量的50%,80%的临床化疗方案中含铂。铂药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毒副作用大、容易产生耐药性。本报告第一部分将讲述以铂类药物为主的金属药物及其纳米递送体系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对各国人民身心健康、人类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平稳发展等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全球各国再次重视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包括重大新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生物遗传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食品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恐怖袭击、生物武器威胁、航空航天生物安全等。疫情爆发后,我国政府迅速决定把生物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当今世界,全球材料科学迎来了快速的发展,研究成果斐然、进展日新月异,有可能为解决上述生物安全问题提供更加先进、有效、廉价、易得的材料。适时提出材料学科的全新学科概念及发展新方向——生物安全材料学,即利用材料学理论与技术,开发新材料、产品和相关装备,来防范生物安全危险因子和应对生物安全威胁,具有重大意义。发展生物安全材料学,建立生物安全材料和应急装备研究中心,能为筑牢我国国家安全城墙的宏大目标提供技术支撑。本报告将讲述课题组提出生物安全材料学概念的过程以及课题组在疫情期间同企业合作研发的基于高分子金属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洁净系统”。
个人简介:
肖海华,博士,1983年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肖海华研究员于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景遐斌研究员、陈学思院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圣母大学(2012-2014)、麻省理工学院(2014-2017)从事博士后研究。10多年来,肖海华研究员紧紧围绕金属与人类健康的研究主题,聚焦金属纳米材料,含金属的抗肿瘤、抗菌和抗病毒药物等,设计合成一系列生物医用高分子进行药物递送、基因治疗、精准治疗等;率先提出了“生物安全材料学”的全新学科概念,主张利用材料学的理论和技术来设计新材料、产品和装备以应对生物安全威胁和风险。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共发表>80篇学术论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Biomed. Eng.、Prog. Polym. Sci.、Adv. Mater.、Adv. Funct. Mater.、J. Am. Chem. Soc.、Nano Lett.、ACS Nano、Mater. Today、Coordin. Chem. Rev.、Biotechnol. Adv.、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40篇论文,影响因子>10的2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12项,获授权中国专利7项,美国专利2项;已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排名:3/14)、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排名:3/5)、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未来科学家奖(2017年);应邀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资源管理与利用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协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造影技术分会青年委员。